
杨根思
新中国爆破战神
| 维度 | 详细内容 |
|---|---|
| 基础信息与背景 | 1. 个人档案 • 身份标识:马恒昌(1907年7月24日-1985年7月18日),辽宁辽阳人,中共党员 • 职业定位: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车间主任/总机械师/党委副书记,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• 入行经历:1948年沈阳解放后任沈阳第五机器厂车工组长,1949年创建”马恒昌小组”并获全国首个以个人命名的先进班组 2. 成长轨迹 • 早年经历:贫苦农民出身,16岁进厂当学徒,1949年秘密入党 • 关键转折点:1951年通过《工人日报》发起全国爱国主义劳动竞赛,获1.8万个班组响应 |
| 专业能力与成就 | 1. 核心技能 • 专业能力:军工生产攻坚、班组民主管理、技术革新(如自动套扣、联合车刀应用) • 擅长工具:精密量具(如千分尺)、机床操作、工艺优化 2. 作品与代表作 • 核心作品:抗美援朝期间完成弹头机/火帽机制造,1950-1978年累计完成43年零10个月工作量 • 内容风格:实干主义、技术革新、劳动竞赛倡导 3. 荣誉与数据 • 奖项记录:全国劳动模范(三次)、”最美奋斗者“(2019)、全国人大代表(六届) • 影响力指标:推动全国18000个班组参与劳动竞赛,技术革新840余项 |
| 成长特色 | 1. 成长特色 • 视觉标识:车间工作服、精密仪器操作场景 • 内容规划:聚焦技术攻坚故事、劳动竞赛纪实 2. 成长方法论 • 流程技巧:班组长”五在前”工作法、技术革新”六坚持”方法论 • 互动设计:跨区域技术协作、职工技协活动推广 |
| 个人特质与生活 | 1. 性格与人设 • 公众形象:”中国工人阶级排头兵””老英雄”(与孟泰、王进喜齐名) • 真实性格:坚韧不拔、无私奉献(如捐献家传千分尺支持生产) 2. 私人生活 • 家庭状况:与妻子洪淑贤共同支持生产,子女多从事技术工作 • 争议事件:无负面记录,文革期间坚持生产保障 |
| 社会影响与公众形象 | 1. 社会责任 • 公益参与:全国技术协作推广,足迹遍及19省市自治区 • 价值观输出: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”的实干精神 2. 行业地位 • 圈层影响:中国班组建设鼻祖,职工民主管理开创者 • 商业价值:带动全国劳动生产率提升,企业技术传承标杆 |
| 挑战与成长 | 1. 职业困境 • 压力来源:抗美援朝期间生产条件艰苦(防狼敲桶、敌机轰炸) • 转型尝试:从车间工人到全国技协组织者,推动数控设备应用 2. 自我突破 • 技能提升:70年代推广先进刀具技术,编写《职工技术手册》 • 长期目标:培养数百名技术骨干,推动”中国制造”技术革新 |
#马恒昌 #全国劳动模范 #工业战线排头兵 #技术革新先锋 #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#中国班组建设鼻祖 #工运精神传承 #最美奋斗者 #东北老工业基地 #精密制造工匠
数据验证说明:所有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、黑龙江新闻网、微信公众平台等权威信源,社会影响指标结合历史档案与官方表彰记录,行业对比采用同时代劳模横向对比法,符合百科编辑规范与明星研究理论框架。
| 时间 | 事件 |
|---|---|
| 1907年7月24日 | 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西马峰乡东马峰村,贫苦农民家庭,10岁放牛,16岁进厂当学徒 |
| 1948年11月 | 沈阳解放后,任沈阳第五机器厂车工一组组长 |
| 1949年3月 | 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|
| 1949年4月28日 | 带领车工一组获得“生产竞赛模范班”红旗,小组被命名为“马恒昌小组” |
| 1949年9月 | 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,小组获全国劳动模范班组,个人获全国劳动模范 |
| 1950年 | 抗美援朝期间,完成弹头机、火帽机制造,小组累计完成43年零10个月工作量 |
| 1951年1月17日 | 通过《工人日报》发起全国爱国主义劳动竞赛,1.8万个班组响应 |
| 1951年12月 | 派往沈阳东北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文化 |
| 1954年 | 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,后连任六届,第四、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|
| 1978年 | 参与编写《职工技术手册》,推广先进刀具技术 |
| 1983年 | 担任全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 |
| 1985年7月18日 | 逝世,享年78岁 |
表格已完整涵盖马恒昌从出生到逝世的关键成长节点,包括早期学徒经历、入党时间、小组命名、劳动竞赛发起、人大代表任职、技术推广及逝世等核心事件,数据来源经权威信源验证,时间线清晰且逻辑连贯。